13日至16日12时 杭州这个区域禁止“低慢小”航空器飞行
当天,位于哥本哈根贝拉会展中心的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万多名谈判代表、记者和相关人士。
乘风而行,与风电行业共发展。即日起会议论文征集正式启动,本次论文征集的截止时间为2010年2月30日,详情参见官方网站www.windpowerasia.com。
国内外风能企业汇聚一堂,例如大连起重重工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中国中材集团、ABB等,展会凸现了中国风电装备产业链的整合需求2010年亚洲风能大会从即日起开始论文征集。特别是亚洲开发银行,已经成功地支持了今年举办的第六届WPA。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等权威机构的支持以及专业媒体的关注。来自全球的相关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及知名企业将共同以论坛和论文的形式探讨风能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亚洲风能大会不仅为厂商提供展示和投资的平台,也是业界翘楚互相交流和学习的舞台。ADB长期致力于亚洲国家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并对支持包括风能、太阳能以及潮汐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长期投资计划。在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绍兴县中国轻纺城,这个亚洲最大纺织品集散地的两万多名经营户们开始担心,经济回暖后原材料涨价、汇率波动、贸易摩擦给企业生存环境可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李炳城所在的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是中国沿海经营货种最多的综合性装卸公司和沿黄流域最大的散粮接卸基地,常年雇佣9支装卸队,2000多名工人。然而,经济回暖并不代表未来没有隐忧。同时,随着物流业逐渐回暖,运力趋于紧张。一个月以前棉纱上涨了20%,今年以来,粘胶价格涨了至少30%,一米布的成本贵了六、七毛钱。
市场今年新增的商铺,招商全部爆满,新增经营户3500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物流业开始扭转上半年的负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增长2%。
青岛市市长助理武铁军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今年11月在青岛召开的国际海运年会,原本估计有300多名国际顶尖海运公司负责人与会,最终却来了800多人。海运的复苏不仅体现在港口吞吐量的增长上。据青岛港集团介绍,截至12月13日,青岛港完成吞吐量超过3亿吨,同比增长5%,同时新增了16条国际航线。周如成说:轻纺城的影响力决定了全世界的订单首先要到这里来。
进入第二季度,工程用车比例逐渐下降,公路用车市场逐渐启动。7日在北京闭幕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全世界回暖,这里应该率先回暖。这位管理着200名装卸工的队长说
而爷爷排放少的,孙子也只能排放这么多或更少,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根据这些条件,制定碳预算方案,从而实现公平减排。
即使有些为发展中国家利益考虑的方案,也难以从根本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根本利益。如果发展中国家年人均排放4吨,减少1吨,相当于减少25%的排放,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而合理地增长1吨,却可以使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他强调说,减排的公平,不只是政治的公平,更应该是人之间的公平。潘家华认为,现在的一些国际方案通俗地讲就是强调爷爷排放多的,孙子仍然可以排放这么多或稍微减少。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一员,碳排放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碳预算就是要从这个方面消除不公平,同时控制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对于2012年后如何减排的问题,国际上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案,但多数是发达国家学者提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11日在哥本哈根说,他主张用碳预算方案来使全球公平地减排,避免不合理的减排安排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
他说,应该根据历史个人排放水平、碳排放总量控制需求等数据来计算现在的人均碳排放权。潘家华主张,减排行动要公平,首先应强调人际公平,因为消费不是国家的消费,而是人的消费。
潘家华说,中国专家现在提出的碳预算方案,主要强调那些人均碳排放超过限额,或者透支的国家,应该转移支付,也就是以国家为依托,向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权,这绝对不是施舍,而是交易。其次要强调代际公平,因为二氧化碳是一个积累的结果,而现在的排放空间有限。
他指出,目前在减排问题上,各国就谁应该减得多,谁减得少争论不休,这是因为各种标准评估并不合理。潘家华当天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发布会上说,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如果要在2050年前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内,目前全球年人均碳排放应该是2.33吨,乘以全球人口,就是现在的全球碳排放限额,有关专家将这称为碳预算。
他说,美国年人均排放约20吨二氧化碳,人均减少1吨,影响并不大。由于受到国家立场的局限,这些方案都难以兼顾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年人均碳排放远超过2.33吨这一水平,而多数发展中国家远低于这一水平,还有增长的空间。潘家华说,碳预算概念首先由中国专家提出,目前英国和德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采用这一概念
他强调说,减排的公平,不只是政治的公平,更应该是人之间的公平。而合理地增长1吨,却可以使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潘家华当天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发布会上说,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如果要在2050年前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内,目前全球年人均碳排放应该是2.33吨,乘以全球人口,就是现在的全球碳排放限额,有关专家将这称为碳预算。潘家华说,碳预算概念首先由中国专家提出,目前英国和德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采用这一概念。
潘家华说,中国专家现在提出的碳预算方案,主要强调那些人均碳排放超过限额,或者透支的国家,应该转移支付,也就是以国家为依托,向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权,这绝对不是施舍,而是交易。潘家华主张,减排行动要公平,首先应强调人际公平,因为消费不是国家的消费,而是人的消费。
根据这些条件,制定碳预算方案,从而实现公平减排。其次要强调代际公平,因为二氧化碳是一个积累的结果,而现在的排放空间有限。对于2012年后如何减排的问题,国际上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案,但多数是发达国家学者提出的。他说,应该根据历史个人排放水平、碳排放总量控制需求等数据来计算现在的人均碳排放权。
如果发展中国家年人均排放4吨,减少1吨,相当于减少25%的排放,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由于受到国家立场的局限,这些方案都难以兼顾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一员,碳排放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碳预算就是要从这个方面消除不公平,同时控制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潘家华认为,现在的一些国际方案通俗地讲就是强调爷爷排放多的,孙子仍然可以排放这么多或稍微减少。
即使有些为发展中国家利益考虑的方案,也难以从根本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根本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11日在哥本哈根说,他主张用碳预算方案来使全球公平地减排,避免不合理的减排安排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